郭小寨村“刘氏三秀才”
编辑:郑州市二七区樱桃沟景区  发表时间:2017-04-16 10:52:20

清朝末年,郑州城西南约35里的郭小寨村(现郑州市二七区樱桃沟景区管委会郭小寨社区郭小寨自然村)刘广松的子孙中一度涌现出了刘心海、刘芳桂、刘芳莲父子三位秀才,在当地引起很大轰动,被传为佳话。群众中曾流传有“老登科,小登科,老小双登科;父秀才,子秀才,父子三秀才”的对联来称赞他们。

刘心海,又名刘鸿仪,出生于清道光二十二年(1842年),为刘广松的独生子。刘心海9岁时被其父送进私塾读书,他最初跟着老师学《三字经》,老师不讲含义,只念句子,让他反复朗读。不料,他很快就把《三字经》背得滚瓜烂熟。老师大喜,就教他全文的意思,不久他便心领神会。此后他又跟着老师学习《千字文》、《名贤集》、《劝学》、《忠言》等。接着又攻读《四书》、《五经》。同治十一年(1872年),已颇具文采的刘心海在老师、亲人的鼓励下,参加了当年的科举考试。最终不负众望,成功考取“庠生”(秀才的一个类别),从而成为郭小寨村刘氏家族中的第一代文人、第一位秀才。功成名就后,为了让当地的孩子们能够上学,刘心海在村里创办了“育英斋书院”,并亲任院长兼教师。经过多年的奋斗,育英斋书院培养出了张德军、王培刚、王继照等拔贡,李彭年、张冠三、刘经五、张景诗等多位秀才。宣统二年(1910年),刘心海因病去世。

刘芳桂,字月樵,出生于同治四年(1865年),为刘心海的长子。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,他自幼苦读,在书院的多次考试中都名列前茅。经过多年的不懈进取,光绪十四年(1888年),已是满腹经纶的刘芳桂参加了科举考试,顺利地考取了附生(秀才的一种),成为刘家的第二代文人、第二位秀才。光绪二十二年(1896年),他再次参加科举考试,最终被录取为增广生。此后,因其父创办的育英斋书院规模进一步扩大,急需教师,他便前去任教习。刘芳桂基础知识扎实,教学认真,深得师生们的好评。他也因此喜欢上了教学,便在此长期任教,先后近20年之久,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。民国九年(1920年),刘芳桂辞世。

秀才 刘芳莲

刘芳莲,字绍周,生于清同治十一年(1872年),为刘心海的次子。他自幼聪颖好学,才智过人。光绪十九年(1893年),才华横溢的刘芳莲参加了科举考试,几乎毫无悬念地被录取为附生,从而成为刘家的第二代文人、第三位秀才。光绪三十年(1904年),刘芳莲再赴开封赶考,被录取为廪生(秀才中的最高等级,每月可从官府领取廪生膳米若干作为生活费)。此后,他本想继续苦读,力争考取举人、进士等功名。不久,因科举考试制度被废除,他只好作罢。清朝末年,刘芳莲曾参加郑州咨议局的竞选,并获得成功,被授予官服。官服式样为蓝色长袍,咖啡色马褂,圆形黑圈的红缨帽,帽顶上装配有一个铜质葫芦型小饰物。

刘芳莲官帽上的铜饰物

刘芳莲在任职期间,为官清廉,常为百姓着想,不可避免地得罪了一些权贵。见清政府官场腐败,他就态度坚决地提出辞职。离职后他回到家中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中去。民国初期,他曾应聘到密县、荥阳县、汜水县等地的书院担任教习,后来又被聘到郑县的圃田、八郎寨、曹古寺等多家私立书院及公立的郑县县立中学任教。民国三十四年九月,刘芳莲因病去世。

新中国成立后,刘氏三秀才的后代中依然人才辈出,曾有多人成才。其中刘芳莲之孙刘名汉(又名刘增欣)参军后,随部队转战到广东省,曾任广东省人民检察院纪委书记(厅级干部)。刘芳莲之孙女刘银绪大学毕业后,曾在四川省某军工单位任科研人员。


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